2012年2月10日

攀龍吊橋

攀龍吊橋  寬 1.1公尺  長 80 公尺


民國七十年左右興建,聯繫內灣與南窩之間,跨在麥樹仁山脈中油羅溪溪谷間,
吊橋與河床落差很大,近幾年吊橋上兩側大樑線,年久鐵線伸展度的不同,使橋面有
傾斜,鄉公所為維護遊客安全把它定為危橋。

九芎坪隧道

係屬台灣鐵路內灣支線的隧道之一,穿越隧道後往內灣方向時,因鐵道兩旁林木參
天形同天然「綠色隧道」頗富景觀美感,故自昔日至今即享有盛名。

泰雅密道(情人谷)

早期的內灣地區是泰雅族群部落,內灣開發史上,登記有15戶先民進入開墾山林,
泰雅族群退至現今尖石山區。泰雅族群中有出草習俗,追逐中可聽見山地人的特殊
聲音,讓家中婦女嚇得拿著棉被躲至床底。也擔心家人在山林中開墾的安危。常常
困擾居住內灣地區的客家族群。民國60年中,許多尖石鄉馬胎部落的居民出入多使
用泰雅密道與客家聚落做接觸。

內灣吊橋

內灣吊橋於內灣村東方橫跨油羅溪,吊橋於溪中設有兩座吊索橋架基墩,造型極具
美感,橋全長約147公尺。
內灣吊橋對岸屬內灣南坪田園,本屬於原野地。日人吉鹿德次郎來此開墾,從泰
雅密道中,引進尖石鄉情人谷溪水灌溉南坪田園,造就南坪田園成為良田耕地。
後因農作物的運送,由內灣耆老楊盛泉先生規劃爭取經費興建此橋。內灣規劃為
風景區後,也成為內灣風景地標,橫跨油羅溪上方。溪中水質清澈,溪中魚蝦豐
富,垂釣、烤肉都是理想之地。

內灣吊橋寬 2.6公尺,長 147公尺。
民國六十年間,南窩、南坪還屬於農業生產圈,由楊盛泉議員提議興建當時建於
南窩與內灣現今的停車場邊銜接。在一次颱風過後,橋給大水沖走,後有人提議
重建。

南坪古道

「南坪古道」位於內灣村油羅溪南岸,古道深入山林、穿出田野,原是通往原住民
部落的通道,如今人們走來可將內灣美景盡收眼底,並且於四季能感受山林的變化
之美。 初夏的夜晚,在溪谷邊或小曲流間更可見到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壯觀景象。
是一處賞櫻觀景及登山健行與自行車旅遊活動的絕佳場所。至今工程進度把內灣吊
橋與攀龍吊橋銜接觀光步道。自行車、散步欣賞生物(五種鍬形蟲、多樣化的鳳
蝶、閃著不同顏色的螢火蟲、各類青蛙…..)與植物,清晨讓芬多精環繞四周、傍
晚晚霞讓人目不暇給。體驗大自然的氣息。

油羅溪谷

油羅溪自古即以清澈的水、豐富魚蝦與渾圓雅石使內灣有「內灣垂釣」馳名全省。
溪谷卵石灘淺極具戲水消暑之游憩價值,溪上更有「內灣吊橋」與「攀龍吊橋」
橫臥,形同「雙龍臥波」之景,美不勝收。

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是於民國三十九年在主人楊盛泉的籌劃下落成啟用,是一間深具歷史意義
的日式建築物。主人因一方面經營山場,一方面經營製腦,故十分懂得山林粗重勞
動工人的休閒需要,因此才在當時僅一千餘人的小村落營造名聞遐邇的內灣戲院。
料坪旁的三角折坡上還有「火鋸寮」殘存的紅磚牆基。
內灣戲院
內灣戲院建於民國40年,由內灣耆老楊盛泉先生規劃。當年因尖石鄉礦產、木業非
常的興盛,也造就許多勞動人進入山林開墾,以當年火車、公路通車以內灣為終點
站。所以進入山林或是領了薪資要回家,必須以內灣為中繼站。故每晚留下許多勞
動人口,以內灣戲院為消費活動中心。當年興盛期內灣街上旅社七家,茶室夜夜笙
歌,撞球、網球場都有(以民國41年台灣消費環境這些都是高消費)故有『小上海』
之稱。內灣戲院為場景拍過的電影如:青青河畔草、地下情、春秋茶室、大姐當家、
藍色夜叉......等等十多部。

內灣民俗文物館

內灣文物館(圓土樓)
興建客家土樓文物館,搖搖蕩蕩一托就是10年多。在終於民國92年正式落成。
多元化的營造,請陳昭賢教授經營,文物、美術、攝影展覽,不定時舉辦民族舞
蹈、國樂、交響樂及管玄樂團的表演。
平時內灣相關名產、咖啡休閒、表演者駐唱…等等多角度經營。

內灣天主堂

內灣天主堂,本名:「聖母升天堂」,簡稱:「內灣聖堂」。民國44年由雷德文神
父開教。因內灣煤礦開採熱烈、外來人口遽增、高危險性的營生行業使人的精神生
活特別受到重視,於是人們便在新的宗教上得到精神信仰的寄託。


民國52年,大木匠師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內灣和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興建於
現址。 內灣天主堂本名『聖母生天堂』簡稱(內灣聖堂)。民國44年由雷德文神父
開教。


內灣產業興盛時(木業、煤礦),外來人口遽增,以及高危險的工作行業,使人精
神生活受到特別重視,於是許多民眾在宗教上得到精神信仰的寄託。後來西班牙的
范神父接續傳教工作與輔導社區孩子在外求學生活。


民國52年大木匠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與內灣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興建於現址。
往後榮神父接續教務工作,當時提供於社區、學校生活教育教室。故教堂與社區之
間互動相當深遠。

內灣天主堂

內灣天主堂,本名:「聖母升天堂」,簡稱:「內灣聖堂」。民國44年由雷德文神
父開教。因內灣煤礦開採熱烈、外來人口遽增、高危險性的營生行業使人的精神生
活特別受到重視,於是人們便在新的宗教上得到精神信仰的寄託。


民國52年,大木匠師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內灣和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興建於
現址。 內灣天主堂本名『聖母生天堂』簡稱(內灣聖堂)。民國44年由雷德文神父
開教。


內灣產業興盛時(木業、煤礦),外來人口遽增,以及高危險的工作行業,使人精
神生活受到特別重視,於是許多民眾在宗教上得到精神信仰的寄託。後來西班牙的
范神父接續傳教工作與輔導社區孩子在外求學生活。


民國52年大木匠陳振雲先生受邀前來與內灣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興建於現址。
往後榮神父接續教務工作,當時提供於社區、學校生活教育教室。故教堂與社區之
間互動相當深遠。

林業展示館

內灣工作站在日治時期屬「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內灣監督所」,
主要在收集樟腦油及存放腦沙專用的倉庫。當時的宿舍現今所見內灣
工作站最初的空間樣貌;目前其舊址中尚留存有一株體態高大而近百
年歷史的台灣側柏,亦屬台灣罕見之最古老的側柏之一:亟待大家珍
惜保護。

武中眼科醫院舊址

日劇時代,是名震台灣無人不知的三大著名眼科醫院之一。遠地患者求診者接踵而
至、絡繹不絕。目前其舊址中尚留存有一株體態高大而近百年歷史的台灣側柏,
亦屬台灣罕見之最古老的側柏之一:亟待大家珍惜保護。

和平老街

原本內灣為一小村莊,為便利進出尖石山地的旅客已設有多所旅館,如大陽館、朝
東館、朝南館...即今和平街位置。於是和平街遂成「旅館街」。內灣當時盛產
林木,因此製材業相當興盛所以居民多以紅磚砌柱屋基後,另一板材作為屋身、民
窗、屋頂構造物,在於屋頂覆蓋以合板瓦或日式文化瓦而成。街屋由其用材及形式
皆能一窺其時代背景,配合居民用心的原意花木栽培點綴,再次優游其中更令人沉
浸其幽雅古意懷舊的時空中。

庄頭伯公廟

「庄頭伯公廟」位於內灣村中正路與光復路之交叉口處,因位處內灣橋旁故又稱:
「橋頭伯公廟」。廟前設有廣場、涼亭、假山水池並廣植各種四季花卉園藝植物,
是居民們時常聚會閒聊話家常的活動場所。庒頭伯公廟位於內灣入口處,東窩溪流
經伯公廟前,當時國軍蓋了一座「正義橋」故內灣居民也稱「橋頭伯公廟」。

廟內廣場有一顆五百年以上的茄苳樹,由於道路加高,樹幹深埋地底將近三公尺,
三根分枝幹都從地底冒出,以為夫妻、孩子家庭樹。最近許多遊客祈求家庭圓滿都
會上香許願。很靈的。

廣濟宮

廣濟宮,是目前村內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其源自民國八年因地處偏遠且惡疫流行
及長年遭受生蕃猛獸危害,庄民乃奉迎褒忠義民爺於今大同路尾之民宅設廟,
名曰:平和宮。
民國17年,因人口遽增且轄區居民原原敬奉橫山沙坑三元宮,因山路崎嶇拜祭不便,
庄民決定於今天主堂現址興建較具規模之廟宇,且更名曰:「廣濟宮」,除了原已恭
奉之褒忠義民爺外並增加供奉三官大帝、開漳聖王、天上聖母。
一般中國人的信仰廟宇都不會搬遷地址,但是內灣廣濟宮搬遷三次,這也是最特殊的
地方。清朝年間客家人開墾至內灣山林,但是時常受到山地鄉泰雅族『出草』習俗的
困擾 ,每天擔心從事山林工作的家人安危。有位村民至新埔義民爺請回一枝代表義民
爺精神的三角黑旗令。
內灣山城,根據當初開發有記載是十二戶人家,生活靠伐木、樟腦的山林業維生,因四
周屬於山地泰雅族部落,出草習俗困擾居民。據耆老談起,他們阿公常說內灣四周山
區,常有山地人出草砍人頭事件。當時人們認為供奉曉勇擅戰的義勇軍 (新埔義民爺)
可保平 安。據耆老說:要到山林工作者,背籃中還插一支黑旗。黑旗乃是義民爺信仰
旗誌。當時 廟建於老街底,取名[平和宮]後因河川改道,故遷於現今內灣天主堂。後來
居民遷入越多, 從沙坑太平地三元宮分香三官大帝。日據時代,日人推動皇民運動,把
橫山鄉所有廟宇內 的神像集中於九讚頭國王宮,內灣廟變成軍糧倉庫,儲存乾米與罐
頭。光復後,又把廟宇重遷至現址。
天官--堯帝 把帝位讓於賢能之識 生日正月十五 上元節 天官賜福
地官--舜帝 把帝位讓於賢能之識 生日七月十五 中元節 地官赦罪
水官--禹帝 治水有功造福萬民 生日十月十五 下元節 水官解危
三界爺兩側五穀爺(神農黃帝) 另一是開漳聖王
左測門內是媽祖婆兩尊,中間是註生娘娘,前握一枝筆是(把筆判官)
大門左青龍右白虎,故進入廟要從左進右出入青龍出虎口;反之,入虎口出青龍。屬羊
尤其要注意,羊入虎口,中門要黃帝出入,故一般廟宇中門不隨便使用。
廟樑柱上雕有[鰲] 龍頭魚身相傳唐朝年代,在黃河有360條魚往上游到了龍門瀑布,
每條魚 想要躍過龍門,得以有成就,但瀑布水是又急又高,每條魚費了精神不得成功,
有那麼一 條在用力一躍時,頭躍出瀑頂身體還在水中,故其頭部化成龍型,身體還是
魚身。相傳此 鰲是專職吞火,故建築物上雕此一是美觀,二是防火。門檻上有四隻蝙
蝠取音賜福。

火車地磅站

位於內灣鐵路支線的末端路段。亦是早期「煤礦」產業興盛時期的所興建的設施。
民國44年即設立此站,係為了來自尖石麥樹仁地區的煤礦經「貨車地磅站」過磅
後,再轉運至「鐵路貨車」時所需的一道「過磅」手續而興建。藉由過磅可管制運
送載量以維護火車運行載物的行車安全。
當年當年產業非常興盛,竹、檜木、梢南、煤…等山林產物,由貨車運至內灣後,
再轉火車運至目地的,運送貨物的重量就要地磅站來磅秤,所以在火車鐵道終點站
就設一地磅站於此。民國60-70年代,還看見挑擔工人一擔一擔把煤挑至火車車斗
內。

內灣派出所

位於內灣車站上方,鄰近內灣國民小學;是一棟具有建築之美的日式木造建築,
目前仍有警員駐守服務。其建築以磚造平房為架構,屋頂覆以「日式文代瓦」,
造型精簡而深具內涵是內灣地區難得一見的日式建築精典之作。
目前,派出所旁有數株桂花成樹,其樹齡約有五六十年具樹型優美常綻開芳香,
是極具典藏價值興欣賞的珍貴花木。
內灣派出所
民國27年。日人相重在派出所前庭與樓梯邊多年的桂花樹,特在此地設立。當年為
『南河部落振興會』舊址。今桂花已是百年高齡,枝葉繁茂,一年開多次桂花,桂
花飄香,讓派出所有另一種觸動。內灣派出所屬日式建築,保管相當完善,主體結
構右側還保留一間老式廁所。鐵路畫家李明健親自彩繪列車於牆上。

火車加水站

內灣支線的火車,在早期為「蒸汽型火車」;每當駛入內灣後均會再度倒車進入
「加水站」以補充蒸汽鍋內的水量,如此才能藉使火力加熱後能產生大量的蒸汽以
帶動火車的運轉。
內灣火車於民國41年通車,在車站附近東窩溪口,設置加水設備,以利當年蒸氣火
車鍋爐的運轉。火車鍋爐在燃燒時會產生許多石灰石的沉澱,因為東窩溪的水含石
灰質量非常的少,所以可以減少許多火車師父的清潔工作量,當年有五輛火車頭出
現排班加水的盛況。

木馬道遺址

民國20~30年代,日本政府進行煤礦試採因而發現了內山有適合提煉焦炭的煤礦脈線與豐富的
林木資源,因此開創了內灣繼「製腦」後的「伐木、採礦」的產業文化時代。而「木馬」就是
當時內灣墾民以「伐木」為主要產業時期所普遍使用的一種「運材工具」。

山林工作者
雲霧濛濛的山林中,山林工作者用錙漉、大鋸等伐木工具一路開山闢路的工作。
原始林相中工作環境是非常粗重與險惡,山中的瘴氣與野生動物是防不勝防的,常威脅和考驗著
勞動者的體力與耐力,生活在那環境需要經驗的累積,才可安然度過許多危險。
大樹旁放置的米酒瓶,是平時工人的消遣和禦寒不可缺的必備品。
台灣山林中擁有許多珍貴木材如:檜木、梢楠、烏心石 等樹種。

木馬橋
所謂『木馬橋』也稱為木馬棧道橋,開墾山林者必須有路造路、無路搭橋,而每台木馬平均載運
二、三仟斤的木頭,有些木馬師父為了多賺一些,更是賣命,一次搭載四千斤左右的木材,而木
馬團隊通過時,少則十幾部,多則上百部,所以一般木馬橋的搭建困難度較高。

東窩溪螢火蟲生態區(星海螢區)

有東窩野溪自麥樹仁山脈順勢流向油羅溪。因溪水水質良好且清澈見底,因此造成
野生螢火蟲的大量繁衍,每逢春末夏初的夜晚,數以萬計的螢火蟲於天際飛舞宛如
「星海」一般,自此聞名遐邇,常常吸引各地大量民眾前來觀賞。
螢火虫
每年的四月底至五月底是螢火虫繁殖期。內灣(星海螢區)螢火虫滿山滿谷密集度高
冠全。螢火虫雄性發光度亮也善於飛行,雌虫肚裡懷蛋體重較重,不易飛行,躲在
草叢內較多。螢火虫閃光一是警戒,二是尋找配對。
台灣有四十多種螢火虫,單是星海螢區就有三種(黑翅螢、黃胸翅螢、紅胸翅螢雄
性發光器有兩節,雌性只有一節。營火虫從天漸黑至九點以前較多,欣賞人士時間
要配合。維護環境清潔與螢火虫生態概念是保護螢火虫最優先該做的事。

私房菜

阿公菜:內灣偏遠的客家小聚落,當時的物資非常缺乏,所以常常利用環境提供
的資源。例如家附近的小溪就是肉類蛋白的提供場所。小孩在小溪邊抓些小蝦蟹
等帶回家中,家中婦女就把這些與老母雞生的蛋,攪豁一起,然後放一些菜園中
的青菜,煎一盤難得的菜餚。當家中有這道菜出現時,婦女都知道此道菜不能直
接擺在桌上,而是直接先端至家中最長者的房間給老人家先享用。當然此道的出
現,阿公或阿婆都會想到與最疼的孫子一起享用,所以這道菜出現時會發覺老人
家房間門不會關得緊,而是會留一道門縫,以便老人家邀約孫子進房。此道菜名
為『阿公菜』。


黑豆豬腳:內灣位於客家與山地泰雅部落銜接處,所以以往商圈或是山產都與尖
石鄉息息相關。當大量勞動人口進入尖石鄉,把山地的一些食物帶至內灣,把客
家飲食習慣與泰雅部落食物作一融合,比如黑豆(樹豆)是山地民族的豆類蛋白
來源,他們用三層肉、土雞、山產等一些肉品熬煮。因客家人把豬腳為上等待客
佳餚,把他與黑豆一起熬煮,發覺黑豆不澀,黑豆會把油酯吸附,豬腳不油膩,
風味更加。只有內灣地區特有的一道菜。

漫畫內灣村

經歷:時報金像獎得主漫畫內灣村   聯華、華商廣告公司總監
漫畫家劉興欽教授的學生
兼具內灣漫畫商圈推手
專才:利用漫畫作創意廣告、兼具人像素描 、包裝行銷
負責人:曾惠泉老師
住址:內灣村中正路297號
電話:0953410526

礦工烏梅汁

礦工烏梅汁:礦工工作環境在深入地底下2千多呎,悶熱、潮濕、危險性相當高,
長期工作者都會有一種職業病『塵肺症』,所以對肺的保養相當重視。礦工均有一套
可去暑、解熱、養肺的飲料。此次商圈鼓催當年礦坑廚房中的阿婆,把當年熬煮的烏
梅汁重現商圈,此次sars期間變成焦點產品。

內灣彭老師野薑花粽

內灣有位許見妹阿婆種植許多顏色野薑花。他小時後阿婆教他如何製作 野薑花粽子。
經由新竹縣政府農業局的幫忙尋找野薑花的生態資料如下:
1.野薑花是台灣原生種的植物。
2.野薑花沒蟲害,不需噴藥。
3.野薑花是淺根性的植物,而每年要疏根的工作(根部處理後當調味品)
4.全台野薑花有六種顏色,而內灣有五種顏色。(白、鵝黃、粉紅、粉紅層次、淡鵝黃 )
內灣野薑花粽子的傳奇
內灣婦女把內灣六十多年前的客家米食重新推出,當年的老祖母們,把生活環境能使用
的植物,搭配在客家米食中,使米食中有另一種植物的清香。

經濟部商業司 輔導內灣商圈,請了一組食品顧問:
1.找出六十多年前內灣鄉下環境條件,內灣阿婆們使用天然素材,野薑花的根當調味料。
2.以當年內灣經濟,每個月的初一或十五,口袋要有錢的人才會吃得到豬肉,故我們把粽子
內油脂和肉類降至最低程度,要求吃完粽子 手不沾油 配合衛生局推廣健康概念 。
3.粽內的蘿蔔乾要求以客家人自己製作,因它的風味與市場完全不同。

重新規劃推出後買氣更旺,媒體更是把野薑花粽當成內灣得特產,來到內灣沒吃過『野
薑花粽』可算是沒來過。野薑花粽在內灣的推廣下風風雨雨幾番大風大浪。

商標之爭
90年4月11日 內灣假日(□阿姨野薑花) 攤販 申請智慧財產局 『野薑花』三個字。
包括內灣商圈20種客家米食,但是那位申請者針對內灣商圈70歲以上販賣粽子的阿婆們,
寄出存證信函,不准她們販賣粽子,不然依法追訴。
當時由內灣社區彭理事長把會議記錄和報章雜誌在申請專利之前的報導提出,新竹縣政府
與消保官的協助下,智慧財產局於91年9月4日宣布取消「野薑花」專利權。讓野薑花回
歸內灣商圈創意美食,改變形狀、改變製作方式、改變材料。
野花薑粽子改變材料方式:
A:使用野薑花的根為調味料。
B:把油脂降到最低點,吃完粽子手不沾油。
C:把傳統式的糯米改成高鈣米,改變糯米缺點,不漲氣。

建中藥局

建中藥局 藥局生意雖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來內灣資訊之旅,那藥局是必經的一站。
一、 內灣歷史變遷
二、 特殊產業:木馬的故事
三、 內灣文化演變與商圈結合的歷程
四、 創意美食的開創
五、 商圈包裝失敗的啟示
假日建中藥局願意配合社團、旅行社…團體解說,請先預約。
TEL:03-5849060 0920560503 非假日若有時間,個人或是小團體也歡迎蒞臨
以上等等單元 免費定點解說台灣收集印章最多的店家 歡迎來蓋章。
店內有車票造型、木板明信片(可以寄出國內外)國宴級的野薑花粽可預約 

橫山鄉文獻採訪錄

                                                                                                                  資料來源:新竹縣文獻會通訊(43.02.28
                                                                   0一一號
一、   橫山鄉鄉名由來:
日據新竹州時代日人稱為「天背山」,由芎林、石璧潭往東方向遠望之,眼前一座大山如屏障橫陳,故古來既有橫山之稱。背面山腹擁有大樹龍、大寮新路坪新公館大空壳騎龍四份壢等部落,總稱大山背。山前既橫山頭份林新莊子中隘粗坑等庄。

二、   橫山鄉清代之漢番開墾關係:
乾隆五十三年,社化番屯田制度,土牛界外未墾荒埔配與屯番開墾。先是九芎林『現今芎林鄉』方面已有漢人開墾,自是漸次沿入橫山方向。嘉慶年間,九芎林之番人廖荖萊湘江所歷管之田業被漢人所霸佔,屯番已不能安住其地。因此彼等遂涉過樹杞林溪而驅逐他孔流民等之生番在社子番之公埔,創建新庄子莊。招募番漢佃民一面與生番抗爭,一面開墾下灣子田寮坑等地。
迨咸豐六年「一說八年」竹塹社屯弁土目錢朝拔招募漢佃於田寮坑再興墾業。
光緒十四年:巡府劉銘傳大興整飭番政,橫山與大山背一帶遂得全部開闢。
光緒十八年:內灣方面已有漢人與麥樹仁社番雜居。
內灣是山城-- 原先的聚落是現今的油羅溪畔河床地, 後因一再的山洪災禍 才逐漸移往河北岸丘陵地。當時大都數人從事山林與務農維生。
日據時代:日本軍隊沿著河床進入內灣轉轉進入泰雅族山地區,發現山地出產許多珍貴樹種(檜木、梢楠還有竹子)接著探勘出產油煤。當時受到泰雅族頑強抵抗發生許多生死戰役(李棟山戰役)當年轟轟烈烈的犧牲泰雅族青年也造成日軍重大傷亡。平番之後日人開始砍伐山林,探勘地層發現地底儲藏豐富的煤礦,故帶來許多勞動人口進入內灣從事山林與採礦。
但在民國70年初 台北瑞芳煤礦區有一海山一號坑,發生嚴重礦災,造成許多傷亡。礦檢局清查全台礦坑設備,發現嚴重不足。故有封坑計畫。煤礦工人離開內灣,土石流造成台灣許多山坡地嚴重的災害,造林意識提高,故伐木工人相繼離開內灣。故內灣開發由農業開墾 接續煤礦、木材的興盛,進入產業盛事,但在民國70年初產業的結束,一年不如一年的落寞下,年輕孩子也移往外地求學和工作,內灣漸漸行成一個台灣典型的鄉下地方。
因此,重建內灣的相關計畫如下:
(一)民國88~89年起,由新竹縣兩何文化協會申請文建會經費專案-「再造美麗新內灣」計畫。
(二)民國89-91 三年由經濟部商業司繼續營造商圈發展。
(三)民國91-92 內政部營建署規劃內灣漫畫景點。
(四)民國93年客委會經費興建內灣漫畫道路。
內灣經過政府單位與地方人士大力推廣,如今已近升為全國四大風景區之一觀光業的興盛讓內灣尋回二度的春天。